神舟十二号顺利升空!这几部纪录片,帮你给孩子讲清楚中国的航天梦!

发布时间:2024-11-03     点击量:
2021年6月17日上午9点22分,神舟十二号带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宇航员顺利升空。在轰鸣声和烟雾中,神舟十二号穿过烈日,向太空挺进。虽然没有身处发射现场,也没有参与过飞船的研发,但常爸依旧激动得不能自已。如果顺利的话,神舟十二号将实现5个“第一”第一次具备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能力;第一次具备绕飞空间站,且与空间站径向交会的能力;第一次具备长期在轨停靠的能力;第一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第一次具备多重保障应急救援能力。这些航空专业名词,对于门外汉来讲,估计听起来都会是一头雾水。这不要紧,只要记住此次神舟十二号升空,将是我国航天水平的一次极大提升就对了。下面常爸和大家聊一些“通俗易懂”的,航天员在舱内的生活吧: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从之前的“筒子间”住上了大平层,吃上了各种美食,还能时不时发个微博、刷个抖音。最关键的是,空间站里给养充足,循环系统完备,3个航天员在太空里过上三个月“神仙日子”是没什么问题的。看着汤洪波在船舱里转笔,很多人都调侃他——看上去咋这么惬意呢?但我们普通人恐怕很难想到的,是在这份看似从容和轻松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人数十年的努力和付出。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第195次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这项航天载人任务也被命名为“921项目”,按计划,一共分三步。

第一步:

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杨利伟和“神舟五号”完成了。

第二步:

突破飞船和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天空实验室,航天员出舱。神舟六号到十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天宫一号的发射走完了第二步。

第三步:

建立20吨级大型空间站,可实现长期有人居住。这个第三步,就是“神舟十二号”正在进行的任务。明年,我们还将继续发射载人飞船、载货飞船和实验舱,为天和号空间站输送资源。空间站建成之时,也就是中国航天飞船第三步完成之时。1、2、3,读这三个数字,只需要短短几秒钟。但为了走完这三步,航天人却走了近30年。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落后到世界先进,这些航天人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每一次发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波澜壮阔?当了解完这些后,常爸也想跟小小常,和与小小常一样的孩子们分享。今天就从几部讲述航天发展史的纪录片开始吧。让孩子看到飞船发射背后,有哪些动人的故事。相信这几部纪录片会让孩子们知道,飞船不止是船,还是梦想,是信念,是力量。

1

《创新中国》第五集:空海

看完直接膨胀了

《创新中国》的第五集,讲述的是中国在太空与深海的成就,这是一部看了之后,会让人热血沸腾的片子。1992年,中国正式提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但那时,我们还没有能力输送航天员升入太空。目前在太空运行的国际空间站,从1993年开始实施,由16个国家联合研制,但彼时他们拒绝中国的加入。所以,这些科研人员只能从原理开始研究,靠着独立自主,坐了十多年的冷板凳,从提出空间站计划,到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此后,我们在“星辰”与“大海”上的探索与进展,好像“开了挂”一般,从辽阔的宇宙到深邃的海洋,都留下了中国人探索的足迹。到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谱望远镜,每一次曝光能同时获取4000个天体的光谱; 我们自主研发的火箭发动机,具有世界领先的强大推力。能在70秒内,将重80吨的物体送到珠穆朗玛峰上。而目前只有俄罗斯和中国掌握了核心技术,这也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设计方案。“蛟龙号”载着工程师们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的深度,这是人类探测海洋的新纪录。并且,我们又再次启动了11000米级的深海计划,开启了“深海勇士号”的研发,向万里深渊发起冲锋。北斗卫星发射,若实现了全球组网,北斗就能实现全球导航目标,打破卫星定位领域数十年的国际垄断。现有的空间站,预计于2024年退役,届时中国将成为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曾经国际上对我们进行的技术封锁,反倒成就了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蛟龙”潜水、“嫦娥号”探月、“神舟号”载人飞天、“长征号”运载火箭……这部片子盘点了中国人探索天空与海洋的奋进历程,看完只有一个感受:骄傲。同时你也能在这部片子里,看到那些“娃娃”面孔的设计师。他们年轻有为,为社会与国家奉献着火热的青春,他们是孩子们该学习的榜样。从无到有,从“不带我们玩儿”到“自主研发、国际领先”,这背后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在无数个日夜里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只为那个共同的目标:星辰大海。观看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192448?from=search&seid=13879345312011665836

2

《军旅人生:太空筑梦》——航天员的逐梦路

路上,全是血汗和遗憾

每一次神舟号出征,众人关注的焦点无疑都在航天飞行员身上。然而,在光鲜与伟大的背后,鲜有人了解他们的辛酸、苦楚与遗憾。而这部《军旅人生:太空筑梦》,通过对12位航天员的深度采访,让我们有幸了解航天员在进入太空之前的生活:让人头晕呕吐的转椅、挑战超重耐力的离心机,是航天员训练的日常项目。还有极其疲劳的模拟水下失重训练:航天员们在水下要克服40千帕的压力,弯曲手臂这样的日常简单动作,在巨大的压力下变得异常艰难。经过几个小时的高强度水下训练,上岸之后,航天员们“整个人就像瘫了一样,拿筷子都是抖动的。”更“魔鬼”的,则是连续7天的卧床训练。整个人头朝下,负六度倒挂在床上,倒着吃饭、倒着喝水,就连上厕所也在床上。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聂海胜,每次训练完回家,累得连腿都抬不上床,身子往床上一歪就睡着了。而当他们真的飞上天的时候,也要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因为他们要承受数倍于自己身体重量的巨大过载压力,而在神舟五号飞天时,火箭与飞船产生了低频共振,杨利伟回忆当时的感受说:“像人要过去了一样。”而辛苦的训练和付出却未必能带来“回报”。想有机会飞上太空,还需要面临残酷的选拔与淘汰在诸多航天员中选出14名成为候选人,14名备飞人员里再经过三轮淘汰,选出3人进入首飞梯队,而最终,杨利伟以99.5、99.7、100的成绩,成为了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而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呢?用他自己的话说:“眼睛一闭,各种仪表盘都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模拟器的各种按钮、电门,都让我摸到掉色了。”和聂海胜同批于1998年进入航天大队的邓清明,因为“高龄”引发了不少关注。50多岁的他,当了20多年的“陪练”,先后三次入选备飞组,却三次都与飞天失之交臂。但他还在坚持,每天重复着和那些年轻的后来者们相同强度的训练,甚至比其他人更拼、更勤奋,只为争取一个飞天的机会。如果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呢?邓清明也不会感到遗憾:只要能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他毫无保留地将20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因为有他这样的奉献者,航天事业才得以薪火相传。这部纪录片,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走近宇航员的生活:原来他们不只有表面的光鲜,背后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观看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p411d7Yn?p=12

3

《飞向月球》:实现千年奔月梦

看懂了设计师们的眼泪

“绕起来了,绕起来了!”这是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时,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纪录片里,满含热泪地对着镜头说出的一句话。大型科学纪录片《飞向月球》,围绕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科技创新等内容展开介绍。这部片子也记录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落月等历史时刻。它采用的是4K超高清拍摄制作,摄制组搭建了全球首个4K混合现实的实时数字特效制作摄影棚,可谓是高水准、大制作。此外,它还创新性地采用大量原创三维动画,直观解读科学原理,真实还原月球空间环境,是一部非常“有料”的科普片。总的来说非常适合对探月感兴趣的孩子,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探月工程史,还能欣赏到嫦娥号从月球拍到的照片,充分满足好奇心和探索欲。家有小科学迷的,一定不要让孩子错过这部中国探月片!观看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4411z7Kc?p=3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推荐的三部关于航天的纪录片,希望通过这些影片,能让我们更了解中国的航天史,了解航天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也希望由此能给孩子们插上有关航天的,梦想的翅膀。

1

END

1

点击图片,进入商城

上一篇:用相机就可以拍到划过月球的国际空间站

下一篇:视听技术不断创新,让观众在纪录片中“手可摘星辰”

Copyright © 2010-2024 Powered by EyouCms 非商用版 向未来视觉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沪ICP备2024066551号-3

友情链接:真菌荧光染色剂 日本新闻 展会B2B 芝麻信息网 同轴连接器 直播基地 广州服务器回收 正经小说网 搜外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