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有月球秘密,更有探索精神

发布时间:2024-11-03     点击量:

导读:纪录片“合拍”进阶,不仅是国际传播的经验探索,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实践。

文|黎河

“这次旅程的目的是什么?”

从月球的视角望向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它置身于浩瀚的星空当中,关于答案的思索似乎又近了几分:“是为了推进月球科学?是为了更好地评估和利用其资源?还是为了在去火星之前建立载人基地,进而走向更远的深空?”一问,再追问,在震撼的画面和充满悬念的叙述间,观众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探索故事之中。

“合拍·以影像为桥”中法合拍纪实影像作品发布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中法合拍纪录片《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也于今日(4月5日)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首播,并将于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全世界13个国家的14家媒体播映平台上进行播出。

不断讲述的月球故事,

是中国航天的进阶探索

近年来,中国科幻题材影视作品想象力日渐丰富的背后,是真实的国家实力,尤其是中国航天领域的许多探索成果得以体现。

不少科技类纪录片的推出也得益于此,以探月为例,既有从科学演示角度展现探月工程“绕、落、回”过程,又有表现中国科技进步和探月精神的,《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则打开视野,首次向国际媒体及观众展示中国在月背探索科学领域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嫦娥四号,确实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的背面留下了人类的足迹。”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片中提到,“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从阿波罗计划到如今嫦娥四号成功抵达月背,纪录片成为科学的一面镜子,也成为科学家探索永不止步的重要记录。从2019年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再到众多重大科学发现的呈现,《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带我们走进一个奇幻又理性的世界。

跟随霍金弟子、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月背及其背后的科学探索故事揭开序幕,《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创造了社会现实之外另一个遥远的浪漫想象空间,打破神秘,不仅让更多人类更近距离看到月球的另一面,也让全球受众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探月工程的世界意义。

这部作品则打破常规,通过不同人称的叙事方式,让纪录片的语态既有客观的解读,又有深刻的提问。一方面,它引领观众以限知视角探索“我们地球人”眼中的“他者”——月背,为纪录片的叙述者和观众赋予了共同的身份,营造出与受众平等交流的氛围;另一方面,它又超越了传统单一视角的叙事方式,让全球观众一起成为这场探月旅程中的发现者和共情者。

中国故事里的硬知识,

让国际传播更能产生共鸣

俯瞰视角下,是一片标准的足球场。

“中国以惊人的准确性为它绘制了一张全月图。”随着片中的月球坑图像不断从中心向四周蔓延,汽海、知海、哥白尼撞击坑、开普勒撞击坑等月球地表也接连浮现。解说词继续说道:“如果以全分辨率打印,它会像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一个生动的比喻,以这种动态且奇妙的方式展开,也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果。

《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赋予了科学故事和科学精神新的讲述形式,在创作观念、人文观照、叙事模式和拍摄手法等方面建立共通的美学表达。与此同时,这部纪录片还通过可视化、人格化、场景式的内容呈现,通过科学家对于距离定居月球还有多远的探讨、宇宙辐射等问题的考量、月球上的岩浆活动延长到20亿年前等各种硬知识,让“遥远的太空”真正能够被感受得到。

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科研人员对于地球这颗天然卫星探索的呈现,对科学传播的内在文化意义进行视觉化的呈现,可以更加有效地达成叙事目的,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

当欧洲的科学家通过不断加固“月球门户空间站”,试图使人类能尽快重回月球周边和月球表面时,中国的航天机构则倾向于更经济和谨慎的机器人探索实验。人类如今对月球的认识还在不断变迁,有不少的未解之谜和未定之论。《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尊重科学发展的阶段性,通过更多元的方式邀请受众参与到谜题的思考之中,增强了影片与受众的互动感,体现出辩证、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从内容上讲,《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找到能够被不同社会群体所理解、共享的表达方式。中法两国团队和国际合作方从创意孵化、节目拍摄、后期制作以及国际传播等各个环节的合作,让片中呈现的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渊源等议题都有了更容易被接受的国际视野。

《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就像是一次新的起点,国内制作人开始主动参与有较高门槛的天文题材纪录片。中国制作方在国际合作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正在深入到整个生态的上游,逐渐成为新的“产业赋能平台”。这也为以后打造中国特色的纪录片IP,如何用国际通用的叙述方式讲述故事,如何更好地完成文化输出积累了重要经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合拍·以影像为桥”中法合拍纪实影像作品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借这句话也表达了祝愿:“希望以航天与影像为桥,让包括法国在内的更多国家的航天人与普罗大众,了解中国探月,走进中国航天,感受中国发展,携手在外空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合拍”,

纪实影像更有价值

“科学无国界,能够深化大家对宇宙的认识。”

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探索计划负责人的话把观众引向了更深刻的境地,他带领的团队与法国的研究中心展开合作,设计的氡气探测仪也即将搭乘嫦娥六号去往月球南极。

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对国际社会环境和未来全球发展趋势所作的战略研判,是深刻体现中国价值的大国外交战略。在中法建交即将迎来60周年的大背景下,中国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致力于促成“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格局。

嫦娥五号的任务,不仅要在月表的未开发区域收集月壤样本,而且要将它们完整地带回地球。当返回舱降落在内蒙古的雪地上时,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些探索所带来的科学研究突破,比如月球岩浆活动时间的后移;更多观众也了解到,中国航天局与国际上最好的行星科学家合作的过程,比如杰西卡·弗拉沃实验室通过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样本发现了更多月球上岩石的秘密。

从美国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到法国尼斯的蓝色海岸天文台,再到中国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作为中法合拍系列纪实影像作品,《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在内容上引领全球观众走进中国航天计划以及它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合作,全片以真实、理性的科学基调,通过科学家走访同行的视角,从中国与法国、欧盟之间航天合作,讲到世界范围内探访各种太空探索实践,展现出面向未来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镜头之外,包括《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神奇的真菌世界》《熊猫月亮》等中法合拍系列纪实影像作品的联合摄制,同样体现了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共创共享的具体实践,是构建人文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台根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断丰富其人文内蕴,为中国媒体新闻传播、内容制作、合作交流等国际传播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遵循。

上一篇:全球拍天宫丨逐月追日,捕捉毫秒间的掠影

下一篇:千载难逢!天体摄影师罕见捕捉到国际空间站穿绕月球表面的“高清

Copyright © 2010-2024 Powered by EyouCms 非商用版 向未来视觉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沪ICP备2024066551号-3

友情链接:真菌荧光染色剂 日本新闻 展会B2B 芝麻信息网 同轴连接器 直播基地 广州服务器回收 正经小说网 搜外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