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空间:纪实类专题摄影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4-08-22     点击量:

专题摄影《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之一。徐崇德  摄

专题摄影《石阶路上的青岛》之一。徐崇德  摄

专题摄影《青岛“脸基尼”》之一。徐崇德  摄

专题摄影《浙江路留住幸福的记忆》之一。徐崇德  摄

在所有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叙事性文学作品,无论是文学、戏剧、电影,都离不开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同样,在纪实摄影方面,特别是叙事性的纪实类专题摄影作品中,也存在时间与空间这两个构成要素,这两个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纪实类专题摄影是观念性的摄影,它虽然也是强调用客观事实说话,但它又是文学思维下的一种视觉叙事方式,是拍摄者利用连续性的视觉语言,表达对同一人物及同一事件认识、思考后的结果。纪实类专题摄影的取材没有严格限制,题材比较宽泛,人物、事件、景物等均可。一般而言,就是通过多张照片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能够全面地、概括地、深入地展现出人物及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还能够真实地、细致地、深刻地刻画出现场人物的精神面貌。

时间与空间的属性

纪实类专题摄影是以照片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展示时间与空间。专题摄影作品中意蕴的深度、表达的精确、叙述的美感最终都要依赖时间与空间来完成,拍摄者通过专题摄影的框架结构不断地进行分析、组合、取舍、排列、编织出时间上的线,拓展出空间中的多个点,在时间的线与空间的点交汇处,就会找到适合专题所需的拍摄点。时间的长度有限,但空间的宽度无限,专题摄影无法改变时间的长度,但可以适当拓宽空间的宽度,从空间多个点中寻找出适合专题需要、适合自己兴趣的拍摄点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拍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有些镜头不能回到过去,但空间的“延展性”可以拓展无限的空间,在空间中“重演”逝去的时间,通过拓展一定的空间以此丰富时间的思想内涵。

这个时间是什么呢?任何一组纪实类专题摄影作品,它必须在拍摄过程中经历并展现一个时间的长度与跨度,这个度,也就是时间的线,简单地说就是专题摄影拍摄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说,纪实类专题摄影作品与文学、电影、戏剧等作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中包含有起始、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等变化,来展现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拍摄者从一个时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或事件的结果,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走向,表述事件因果关系,传达出拍摄者的思想意识以及对现实的赞扬与批判。一般而言,纪实类专题摄影的结构大都是如此形成的。

从人类的生存经验方面来看,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维度。而纪实类专题摄影作为一种连续性视觉语言的叙事方式,必然与这三种时间维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术方面来讲,时间意识并不是随着纪实摄影的诞生而进入纪实类专题摄影的,而是后来随着纪实类专题摄影的大量涌现,这个时间名词开始出现在有限的影像评论中,并逐渐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空间呢?应当说,空间是在时间变化之外出现的另外一个因素,比如说拍摄的场地、场景,人物的服装、服饰及与主题相关的配衬人物、相关物件等等。所有这些东西,包括戏剧性的场面,在专题摄影中都是属于空间的范畴,这是毫无疑问的。打个简单的比喻:如果把一条河流的长短当作时间的话,那么这条河流两岸上的人物及场景就是空间。围绕在这条河的两岸所拍摄的照片,表面上看是剥离了河流的现场,却有着表现主题的内在价值,它对深化主题、表达思想内涵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专题摄影的组成结构中,时间与空间这两个方面是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虽然空间附属于时间,但并不是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是从属于时间的意义。时间中包含空间,空间又包含时间,两者水乳交融,这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密切关系,它在专题摄影中有着深远的现实践行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空间与时间交织在一起,是专题摄影的最基本的结构方式。专题摄影作品中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深度感,都是在时间的长度与空间的宽度中展开的。在这个有限的拍摄过程中,时间与空间都参与到运动中,所谓的“空间是时间的运动形式,时间是空间的运动状态。”时间和空间对立统一于事物的运动之中。因此,专题摄影是一种以空间形式存在的用时间构成的摄影体裁。

当我们了解了时间和空间的属性,明白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时间长短决定着历史文化的厚重,空间范围决定着思想内涵的深度。

时间与空间的呈现

专题摄影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从一个细节开始,从一个人物开始,或从一个事件开始,围绕人物和事件归纳出一条主线,将视野放宽,把镜头拉长,从时间上连续多年跟踪拍摄,从空间上向外拓宽表现范围,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照片构成一个整体,反映一个出完整的事件,表达出同一个思想主题。

当前中国缺少高水平的纪实类专题摄影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摄影人不懂得时间意识,忽视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专题拍摄时间跨度小,照片上可见的季节变化少。对于空间的处理,也限制于故事发生地,不懂得利用空间拓展拍摄范围,这是大多摄影人在拍摄专题摄影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

如何处理时间与空间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某个大杂院的摄影专题为例说明:首先,从人物的服装更换及树木花卉的季节更替,还有一些照片背景上的文字及标语口号等,都是可以证明时间长短及年度延伸的变化。在空间的处理上要向四周扩展,以其针对性、流动性和偶然性的拍摄方法,力争拍到大院居民的婚丧嫁娶等重大的事件,还有居民休养生息以及邻里之间磕磕碰碰的小事件等,这些足以说明岁月留痕的精彩故事,正是时间与空间交汇点上的闪光点。如果不下苦功夫拓展空间,铺下身子深入挖掘人文原素,只拍了一些花里胡哨的浮光掠影,这不是纪实类专题摄影的目的和任务。如果按照时间这条线与空间几个要点坚持拍下去,拍出春夏秋冬,拍出婚丧嫁娶,一直拍到旧城改造大院拆除,已经消失了的大院也就成了历史的记忆,就可从这个大杂院见证一座城市的时代发展变迁,这样的纪实类专题摄影不仅具有思想深度,而且还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对于任何一个专题摄影作品,时间与空间都是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拍摄时间跨度越长,其展现的历史感就越厚重。拍摄空间拓展的越宽,其表达的文化内涵就越有深度。我们熟悉的、有影响力的纪实摄影作品,或者是以纪实手法拍摄的专题摄影作品,其中包含的时间和空间要素非常明显。如:侯登科的《麦客》,朱宪民的《黄河百姓》,王文澜的《自行车王国》,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等专题摄影作品,都是利用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以专题摄影的连续性视觉语言,表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拍摄专题摄影是一件纯粹个人化的劳动体现,也是一项非常孤独的拍摄行为。拍摄者要铺下身子,耐住寂寞,端正态度,从拍好每一张照片开始,认真对待拍摄对象,正确认识拍摄事件,运用镜头的平实语言,叙述眼中的所见所闻,无论是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还是平平常常的生活细节,都要从多个方面揭示出人性最为真实的一面。

成组的照片最能体现摄影者的创造性,摄影专题恰恰是创造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最佳载体。青岛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摄影者除了用风光摄影的方法记录它的山海景观美,展现它的城市建筑美以外,如何用纪实摄影的方法从人物精神面貌及心灵深处去发掘城市的灵魂美,展现城市的人文精神美,这是我多年来一直研究的课题和长期追求的目标。

几十年来,我以纪实摄影的方法,本着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有目的地选择了几个专题连续跟踪拍摄多年,组成了几个具有青岛地域特色的专题摄影。如:《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石阶路上的青岛》《青岛“脸基尼”》《浙江路留住幸福的记忆》等专题摄影,这几个专题摄影都在专业摄影报刊发表过。拍摄时间最长的《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已经拍摄了33年,拍摄时间最短的《青岛“脸基尼”》也拍摄了8年,而且这些专题还在继续拍摄中。这几个摄影专题以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展示了青岛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区域的城市人物的真实状态和所蕴涵的人性情感,以及我用专题摄影的方式传达出我对这座城市多样化的理解与感受。相信下去若干年后,我们重新审视这些专题摄影作品,最能触动人们心灵的应该是时间与空间所展现的:青岛这座百年老城在岁月沉淀中留存的历史痕迹和在时代发展中薪火传承的精神灵魂——这就是专题摄影独有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我坚持拍摄专题摄影的原因和理由。

著名摄影师、曾服务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长达32年的麦克•山下曾经说过:“我是个用照片讲故事的人。最大的愿望是想让这些照片被更多中国人看到。因为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看这些照片就是满足下好奇心;但对中国人来说,这些快速变化、甚至消失了的景象,是他们最珍贵的记忆。他们曾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其中,这是他们的历史,只有他们才会最珍视我拍的这些照片。”麦克•山下与一般摄影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用历史眼光去认识这个世界。太阳,无论拍摄多少年还是一个样。如果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物或者重大事件,连续拍摄几十年,居住环境、人物表情、服装服饰等都会印证着历史前进的脚步与时代的发展变化。著名摄影家王文澜也曾说过:“摄影是讲年头的事。”这话用在纪实类专题摄影上最为恰当。一大批有所建树的摄影家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专题拍摄中,长年累月,走遍各处,执着地在自己的领域里辛勤地耕耘着,快乐地收获着。

美国纪实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曾经指出:“纪实摄影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记录人的活动;描绘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制度、习俗等;揭示影响人类行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纪实摄影最主要的拍摄对象就是人,目的是揭示影响人类行为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纪录人类日常生活、描绘人类生活制度、揭示人类行为方式是纪实摄影的生命,那么,时间与空间就是纪实类专题摄影的灵魂。

对于广大摄影者而言,如何正确理解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准确抓住时间与空间这个灵魂,并广泛运用在具体拍摄实践中,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应当引起摄影者自觉地关注和重视。对于摄影理论研究者而言,时间与空间是一个还须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其目的是运用时间与空间的学术理论正确引导摄影者,让广大摄影者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为社会留下有文化内涵、有历史价值的优秀专题摄影作品。

(注:该文发表于2021年2月3日《人民摄影》第7版,标题与内文有所改动)

作者简介:徐崇德,主任记者,毕业于湘潭师范学院摄影专业,进修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班,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写有三十多万字的摄影论文散见于各种摄影报纸和艺术杂志;在国际、国内摄影论坛及部分高校作学术报告、摄影讲座五十多场;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摄影展览、参加各种摄影联展二十多次;有《节日青岛》《奥运青岛》《石阶路上的青岛》《国际视角看青岛》《四季松岭》《防疫“门神”》等个人摄影作品集。

      ▲崇德摄影公众号系原创作品,读者可转发。

      ▲文中所有图片及文字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任何媒体如有转载、转发请务必注明出处。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崇德摄影与崇德微言

上一篇:如何查询中国空间站过境信息和拍摄方法

下一篇:「中画幅下的建筑魅影」-建筑、空间摄影技巧

Copyright © 2010-2024 Powered by EyouCms 非商用版 向未来视觉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沪ICP备2024066551号-3

友情链接:真菌荧光染色剂 日本新闻 展会B2B 芝麻信息网 同轴连接器 直播基地 广州服务器回收 正经小说网 搜外友链